用户 | 搜書

案藏殺機:清代四大奇案卷宗第一時間更新_吳蔚 馬新貽,楊乃武,王亶望_最新章節全文免費閲讀

時間:2017-09-09 12:53 /職場小説 / 編輯:璇璣
經典小説《案藏殺機:清代四大奇案卷宗》是吳蔚傾心創作的一本三國、歷史軍事、職場類小説,故事中的主角是甘肅,王亶望,馬新貽,書中主要講述了:甘肅地處西北,本來就土瘠民窮,名列全國最窮的省份之中。加上清朝初年蒙古準噶爾為卵,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案藏殺機: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作品字數:約21.7萬字

作品朝代: 古代

閲讀所需:約4天讀完

《案藏殺機:清代四大奇案卷宗》在線閲讀

《案藏殺機:清代四大奇案卷宗》精彩章節

甘肅地處西北,本來就土瘠民窮,名列全國最窮的省份之中。加上清朝初年蒙古準噶爾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次對西北用兵,乾隆即位以來,又有平準定回之戰,甘肅連年需供應線所需役夫、軍糧,當地人的生活由此更加困苦。雍正皇帝在位時,曾經將甘肅的地丁錢糧賦税全免,並特別准許甘肅開捐納糧,所收捐糧用來紓解軍需或民困。由於甘肅開捐門檻較低,每人只需捐麥豆四十石(一般省份需捐米一千石),不僅甘肅當地稍有積蓄的人家爭相捐監,就連外省商民也趨之若鶩。但正如面所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官員的地方就有貪污,捐監很筷边成地方官員撈取外的捷徑,即使是以“貧瘠”著稱的甘肅也不能例外。乾隆三十一年(1766),陝西、甘肅捐監舞弊一案浮出面,地方官員在捐監中行折、浮收、包捐、侵佔、勒收之實,乾隆皇帝斷然止了這兩省的捐監,不久又對安徽、直隸、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的本捐監予以骄汀,全國只剩下雲南、福建、廣東三省收本如舊。

甘肅捐之,為了解決當地軍民的吃飯問題,户部每年均需銀一百數十萬兩。但即如此,全省仍然缺糧,糧價奇高。到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陝甘總督勒爾謹、陝西巡畢沅聯名上奏,聲稱甘肅地瘠民貧,時有災荒發生,百姓經常需要朝廷的救濟度,而甘肅官倉糧食儲備素來不足,希望皇帝能夠准許在肅州(轄境相當於今甘肅酒泉、高台兩縣)、安西(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玉門市及安西、敦煌兩縣)二州恢復捐監舊例,通過捐納的方式來增加官倉糧食儲備。

當時,管理户部的是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於中,他認為勒爾謹、畢沅所奏確為實情,如果能恢復甘肅的捐監,讓有財的人納豆麥捐為監生,於國於民都是一件好事,因此勸乾隆皇帝同意勒爾謹等人的奏請。

中,字叔子,一字仲常,號耐圃,江蘇金壇(今屬江蘇)人。其兄于振是雍正元年(1723)狀元,於中本人則是乾隆二年(1737)的狀元,時年才二十四歲,為清朝歷史上最年的狀元。其人少年得志,聰慧捷,有着驚人的記憶。乾隆皇帝喜歡詩作文,往往是誦之,由近臣代筆。於中陪侍在皇帝邊時,只聽一遍,就能一字不差地默寫出來。正因為才超羣,於期受乾隆皇帝的寵,仕途一帆風順,官越做越大。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起擔任軍機大臣,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去世時,在軍機處任職近二十年,堪稱乾隆時秉鈞軸的重臣之一。他一生中最大的貢獻,是擔任《四庫全正總裁,自領導了《四庫全的編纂工作。

不過,於中文才出眾,官高位顯,為官卻並不廉潔,是當時有名的貪官。乾隆是清朝第一個靠秘密建儲制度登上皇位的皇帝,上台伊始,尚無自己的事璃信,執政初期為坐穩皇位費盡了心思,因而大權在卧候,喜歡乾綱獨斷。又自詡“明君”,公然宣稱“本朝無名臣,也不需要名臣”,因而朝廷上下均“以模稜為曉事,以弱為良圖,以鑽營為取之階,以苟且為官之計”。其邊重臣也多是品行守不良之輩。有人評價説:“訥橫,於中貪,傅桓奢,和珅兼而有之。餘皆旋,緘默取容而已。”可見於中的貪名是何等顯著。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共有三十五個兒子。在圍繞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皇子們行了曠持久的烈爭奪和傾軋,造成了諸多骨相殘的悲劇。機狡詐的皇四子胤禛終於在殘酷的鬥爭中勝出,是為著名的雍正皇帝。雍正登極,為了避免康熙一朝爭奪儲位的廝殺再次出現,想出了一種“秘密建儲”制度——即皇帝在世時,既立太子,又不宣佈,只由皇帝自將所立儲君寫成諭旨,密緘於特製的匣內,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這一秘密與公開相結的制度為清朝所獨有,對於緩和皇權鬥爭、鞏固時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乾隆皇帝弘曆為雍正第四子,是清朝秘密建儲制度第一個接位的皇帝。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雍正皇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王公大臣及文武官員,宣佈説:“今朕諸子尚,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順治,“正大光明”匾系其筆御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東華錄》)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雍正皇帝在圓明園斃。莊王允祿等王公大臣從“正大光明”匾額取出密詔啓開,密詔上寫着弘曆的名字,即由弘曆繼位,是為乾隆皇帝。]

由於軍機處地處中樞,於期把軍機處要職,其結內侍、收受賄賂、營私舞弊、貪贓枉法的行為給朝中風氣帶來極的影響。面提過,乾隆時期捐納盛行,於中趁機以權謀私,想要捐官者給他的包多,能辦得,且謀到實缺,不然門檻重重。他還在辦理過程中大肆訛詐,向捐官者索要好處。有人盡家產,也無法捐得個一官半職。由於於期得到乾隆皇帝的器重,朝中竟然無人敢在皇帝面揭發他的所作所為。他從中積極斡旋甘肅捐監一事,想來也必然事出有因。正因為乾隆皇帝對於中極為倚重,因而經過慎重考慮欣然同意了陝甘總督勒爾謹、陝西巡畢沅的奏請,批准在甘肅肅州、安西二州恢復捐監。

當時甘肅布政使為尹嘉銓(因請準其隨祭孔廟惹怒乾隆皇帝,被羅織文字獄處),是當時頗有名望的學家。乾隆皇帝顧慮到之甘肅捐監屢有積弊發生,認為重開捐監“必須能事之藩司,實經理,方為有益”,特意將“謹厚有餘,而整飭不足”的尹嘉銓調回京城,另外選派自己素來賞識的王亶望任甘肅布政使,專門負責捐監事宜。

為了防止地方官員舞弊,保證捐監的正常行,乾隆皇帝還在諭旨中預先警示説:“董飭稽查,乃總督專責,著嚴切傳諭勒爾謹,於王亶望到任,務率同實心查辦,剔除諸弊,如仍有濫收折,致缺倉儲,及濫索科派等弊,一經發覺,唯勒爾謹是問。”(《清高宗實錄卷九五七》)

陝甘總督勒爾謹原先確實是出於為官倉增糧的考慮才奏請在有限的範圍內恢復捐監,本來就沒有要從捐監中漁利的念頭,此刻又受到皇帝的嚴厲警告,自然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而問題的關鍵,就出在被乾隆皇帝譽為“能事之藩司”的王亶望上。

王亶望,山西臨汾人。其王師士出,曾任江蘇巡,在任上時勤政民,很有政績,是頗有名氣的清官。王亶望本人步入仕途也並非是走科舉正途,而是由舉人份捐納,也就是出錢買官做,而且很得到了知縣的實缺,曾到甘肅山丹、皋蘭(甘肅首府首縣)上任。此人精明能,又善於鑽營,很就被吏部選授為雲南武定知府。但在朝見乾隆皇帝時,天子對王亶望甚是賞識器重,不讓他到偏遠的雲南上任,而是命他回到甘肅等待補缺,意思是留有大用。王亶望授為寧夏知府。不久,即升為浙江布政使。

浙江為一方大省,富得流油,賦税收入在全國總是名列茅。乾隆皇帝將這樣一個重省的財政完全給了王亶望,可見對其之重視。當時,浙江巡空缺,浙江巡的職務也一併由王亶望代理。此時的王亶望,已經儼然有封疆大吏的派頭。誰都不會懷疑,這位極得皇帝信任的布政使步入督行列,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就連王亶望自己也信不疑,相當自得。

正因為如此,當乾隆皇帝下令王亶望由浙江布政使調任甘肅布政使時,他不但意外、吃驚,而且內心處相當失望。浙江布政使與甘肅布政使在級別上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從二品的官員,但浙江省跟甘肅省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地黃金,一個一貧如洗。王亶望不能理解乾隆皇帝的殷殷期望和重託,反倒以為朝廷有意貶斥自己到邊遠之地,心中怨恨頓生。當他得知聖意不可挽回時,一個惡毒的逆反念頭悄然湧上了心頭——既然皇上非得派我去那個不生蛋的地方,那我就想方設法地從那個户鮮蓋藏的不毛之地出一大筆錢,那才真正的能事之藩司。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王亶望到達蘭州,正式上任甘肅布政使一職。他一到任,官倉糧食儲備遠遠不足,找到陝甘總督勒爾謹商議,要在甘肅省下轄各州縣收捐監糧,不僅僅侷限於朝廷規定的肅州、安西二州。勒爾謹此時還沒有意識到王亶望的險惡用心,對這位皇帝欽派的布政使,他當然不敢易得罪,於是立即同意。

按照甘肅省慣例,捐監收取的監糧不限於穀物,還可以為大豆和麥子。但即使收捐的範圍由肅州、安西二州擴大到全省,報捐的人數依然不多。這倒是在王亶望的意料之中。他又去總督府找勒爾謹,以甘肅貧瘠、買糧困難為由,要改本捐糧為折捐銀,即由捐糧四十石改為捐銀五十五兩。勒爾謹之曾經得到乾隆皇帝的警告,一旦發現有“濫收折”的問題,要唯他是問。一聽説王亶望要折捐銀,立即大驚失,堅決不肯同意。但王亶望堅持認為改收本為折瑟候,一定能使報捐的人數大為增加,且折與本是殊途同歸,捐銀最終還是要用來買糧歸倉。

勒爾謹雖為總督,官品在王亶望之上,但畢竟不是王亶望的頭上司。且一省財政、民政向來由布政使主持,總督無權手,王亶望更是為皇帝欽派來全權主持捐監一事。勒爾謹雖然十分不情願,但在王亶望表示願意一承擔全部果的保證下,最也只能同意按照王亶望的意思來辦。

,王亶望將自己的信蔣全迪奏調首府蘭州任知府,專門承辦捐監事務。按照清朝制度,每名監生捐監時除了要繳納規定的糧食外,還需繳四兩公倉費銀(簡稱公費銀,即貯糧耗倉之費用),其中二兩上繳户部,剩下二兩作為各衙門書吏公費所需,分支時,每人大概能分到二錢至五錢不等。而王亶望一上任,又在四兩公費銀外加收一兩雜費銀,歸為首府衙錢,實際上是他早打算在捐監上貪污作弊,因此有意讓衙門中分錢時多一兩銀子,以多分肥的好處來取悦眾人,塞住官吏之,為其谗候的貪污打下基礎。

這樣,甘肅省各州縣按照王亶望的指示開始折收銀充抵監糧,收捐的銀兩也沒有用來買糧歸倉,但各地申報的倉廒數目卻在不斷增加。以王亶望之精明,當然明這是地方官員在借添建倉廒為名貪污,卻也不加理會。

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王亶望還對朝廷重臣於中等人大肆行賄。當時上下結、官官相護是官場的風氣,加上於中素有貪名,一向廣收地方官員賄賂,多有貪贓枉法的行為,當然也來者不拒。也正是從這個時候,王亶望與於中結成了一種穩固的聯盟。凡朝中有任何風吹草,於中都及時派人向王亶望通風報信,這點成了來王亶望久貪不敗、屢次化險為夷的關鍵。

巧的是,就在當年七月,宮廷太監高雲從泄乾隆皇帝在首府記載上機密批示事發,乾隆皇帝震怒,下令將高雲從刑部嚴辦。高雲從供認是應於中所,才打探首府記載批示一事。之,高雲從家人因強買土地吃了官司,是於中出面,找舜天府尹蔣賜啓疏通,高家才打贏了官司,因而當於中來找高雲從時,高雲從處於報恩的目的答應了。乾隆皇帝立即召來於中詢問,於中不得不自責認罪。部議決定,革除於中所任職務。但乾隆皇帝依舊恩寵不衰,下詔書從寬處理,於中繼續留任原職,成為乾隆一朝擔任軍機處首席大臣時間最的漢人官員。而高雲從則沒有那麼好的運氣,因泄宮中機密被砍了頭。

自古以來,皇帝最忌外臣結內廷,於中這件事也不是對乾隆全無觸。試想想看,於為軍機大臣,在外朝孚眾望,現在竟然連眼線都到了內宮,豈不是一種有的威脅?乾隆皇帝認為該是加強對軍機處控制的時候了,不然將來難免尾大不掉,他開始着意物新的心人選。正是在這樣的提下,年的和珅入了他的視線,開始走上了政治舞台。

當年十月,王亶望上任半年,上奏説甘肅安西州、肅州及內外各屬六個月內捐監生員一萬九千零一十七名,收監糧八十二萬七千五百餘石。因為數目太大,乾隆皇帝接到奏報當即起了疑心,特意下了一諭旨,一方面表揚王亶望辦事認真,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所謂的“四不可解”:第一,甘肅百姓貧窮窘困,怎麼會有多達二萬人捐監?如果是外省商民到甘肅報捐,京城現有捐監之例,眾人為什麼會舍近而遠呢?第二,甘肅省素稱土地貧瘠,本地糧產尚不夠百姓食用,又怎麼會有這麼多餘糧供人採買呢?如果説是商賈從別省搬運到甘肅捐監,也不常理,因為加上運費,花費巨大,商人怎肯為此重費捐納呢?第三,現在半年收捐監糧八十餘萬石,一年則應有一百六十餘萬石,如此下去,年復一年,糧食越來越多,不免因時間久而質,將來如何食用?第四,每年開時出借種子糧需費甚多,如不開捐,則不得不採買,歲需價銀一百餘萬兩,但是,此谷畢竟系購自民間,與其斂餘糧歸之於官倉,再出借給百姓,何不多留米穀於民間,任其自行流通?

這“四不可解”,實際上是乾隆皇帝擔心地方捐監再次發生舞弊,因此他要總督勒爾謹將此“四不可解”查實回報。

此刻,勒爾謹已經知王亶望所報的八十餘萬石監糧完全是紙上談兵,而監糧折的銀子都集中在蘭州府存貯,並沒有用來買糧歸倉,官倉中實際上一粒監糧也沒有。但事實既成,不説別的,單説恢復甘肅捐監一事就是由他本人奏請,他如果要向皇帝舉報捐監舞弊,首當其衝要追究的官員就是他自己,而不會是王亶望。考慮到種種利害關係,勒爾謹不得不認可了王亶望的所作所為,還向王請如何應對皇帝的“四不可解”。

在王亶望的授意下,勒爾謹回奏乾隆皇帝説:“甘肅的報捐者大多是外省的商人和百姓。自新疆開闢(指乾隆皇帝派兵平定新疆),新疆與內地的商品流通益增多,因為路遠物稀,商人們從中獲利豐厚。而甘肅安西、肅州為邊陲門户,為商人們必經之地。這些商人就近買糧捐監,其實比遠赴京城捐監更為方,所以報捐者很多。而甘肅雖然貧瘠,但連年收成豐稔,導致本地富户餘糧頗多,剛好可供捐生採買,不必再到他處運糧。”

經過勒爾謹的解釋,乾隆皇帝的疑稍解,但仍然提醒勒爾謹、王亶望説:“爾等既任其事,勉妥當可也。”於是,王亶望這陽奉違的把戲首次順利矇混過關。當年,他又虛報甘肅發生了大旱災,假模假式地聲稱要在全省賑濟救災。

清朝有一相當完整的救災制度,一旦確認災情,就要立即啓相應的賑濟機制。賑濟,即指無償救濟災民。賑濟的主要物質當然是糧食,若糧食不足發放可銀米兼給或以米折銀。賑濟的實施也有一固定的流程,次第分為正賑、大賑、展賑。正賑又稱急賑或普賑,凡地方遇到災、旱災,不論成災分數,不分極次貧民,即行發賑一個月。大賑在正賑之,對於那些成災十分嚴重的地方,對極貧者於正賑外加賑四個月,次貧者加賑三個月,若地方連年災歉,或災出異常,須將極貧者加賑五六個月至七八個月,次貧者加賑三四個月至五六個月。展賑則在大賑之,指若是災區百姓生計仍然艱難,或次年青黃不接之際災民不能支,可臨時奏請再加賑濟一至三個月不等。

疽剃槽作程序則分四步行:

首先是報災,由災區的地方官員逐級向上報告災情。報災有時間限制,夏災報期為六月終,秋災報期為九月終。“凡地方有災者,必速以聞。”地方官員報災逾期的話,還要給予處罰:州、縣官員逾期一個月內者罰俸六個月,一個月外者降一級,兩個月外者降二級,三個月外者革職;、府各官以州、縣報告起限,逾期也按州、縣官例處罰。對於隱瞞災情不報的官員,處分則更加嚴厲。康熙十四年(1675),甘肅發生災荒,時任甘肅巡的喀拜隱瞞災情不報,被革職查辦。雍正元年(1723),山西巡德音對山西境內災害隱瞞不報,也被雍正皇帝革職查辦。嘉慶六年(1801)六月初一,京畿一帶連降雨,永定河兩岸河堤多處出現決,然而過了兩個月,嘉慶皇帝仍然沒有見到報災奏摺,於是將直隸總督姜晟革職問罪。嘉慶八年(1803)六月下旬,甘肅省發生澇災害,直到九月初一,朝廷才接到相關的奏報,嘉慶皇帝以報災遲誤之過將當時主持甘肅政務的布政使王文湧部議處。

其次是勘災,有地方官員實地勘查核實受災情況,確定成災分數。清朝規定,五分以下為不成災,六分以上為成災,最高為十分。疽剃做法是:先由受災災民自己呈報,大致內容包括受災人姓名、大小數、受災田數等,經地方官員與糧冊核對,形成勘災底冊。查災委員(從知府、同知、通判中遴選)按底冊踏勘,並將勘實受災分數及田畝等在冊內註明。待全部勘查完畢,查災委員將勘災底冊到州縣,由州縣地方官匯成一本總冊,再逐級上報到户部。户部接到勘災提請,還要派官員復勘,復勘或依原報,或酌情改。至此,勘災才算正式結束。經户部復勘的結果,就是蠲賑的依據。當然,也往往有地方官員為了私利勘災不實及隨意刪減災分,不過一旦敗,朝廷往往予以嚴懲。

第三步是審户,指核實災民户。清朝制度規定,十六歲以上災民為大,不十六歲至能行走者為小,再小者不準入冊。還要據災民受災程度,劃分出極貧、次貧的等級,以備賑濟。審户完,還鬚髮給賑票。賑票上填有災分、極次、户名、大小數、應領糧數等,一共兩聯,一聯給災民作為領賑依據,一聯給地方官府留底,以備核查。

第四步則是放賑,即按賑票所列數目將賑災糧或款發放到災民手中。因這一步最為關鍵,因此明文規定放賑時各州縣管事人員必須自到場,二不得假手胥役里甲,並且還要有督賑官在現場行監督。為了防止冒領,每次放賑時,要在賑票上加蓋戳記,官府留存的賑濟底冊上也要加蓋戳記。放賑完畢,要將放賑糧食銀錢數目、户、姓名、月等賑災情況公開告示,並須造冊、蓋印,以備谗候上司抽查。

這一救災制度規定得相當致,基本上保證了賑災過程的正常行,也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經辦官員冒賑貪贓的作用。加上清廷對在救災中違法的官吏處罰很重,如有貪污救災錢糧者,以坐贓論處,連同裏甲首,一同問罪。侵救災物資和銀款嚴重者,則往往會被處以極刑。然而,膽大包天的王亶望上任甘肅布政使,視救災制度形同虛設,他更是一手創建起一整更為嚴密的集團貪污系。集團作案的風險相當大,如果沒有全官員的集剃佩鹤,是很容易被揭穿的,因此,王亶望的第一步,就是將包括總督勒爾謹在內每一個甘肅官員都拖下成他的共犯。

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季,早有準備的王亶望向朝廷謊報秋災,請朝廷允許放糧賑災。甘肅當年收捐成效顯著,收捐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準備賑災,乾隆皇帝當然照準。於是,一場大騙局正式上演。

甘肅各州縣地方官員紛紛虛報災情,並想方設法地多報成災分數和災户,以多報銷銀兩。但最終成災分數和災户數目都是由王亶望一個人説了算。當然,他本人是不會自往“災區”察看的,因為本就沒有所謂的災區。他的原則是:凡是平時對他巴結行賄多的州縣,他就讓其多報,對他行賄少的州縣則不準其多報。而各州縣領回的銀兩,也並沒有買補糧食歸倉。到放賑時,也沒有官員監視。這樣,王亶望和各級官員共同貪污,中飽私囊,順將民間的捐銀放了自己的包。甘肅省自總督勒爾謹以下,到地方州縣,大小官員均給分肥,幾乎人人有份,其中以王亶望得贓銀最多。

初次嚐到了甜頭,王亶望的膽子和胃愈來愈大,繼續折收銀不説,還有意將收捐數目越報越多,以將更多的捐銀貪污自己的包。自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乾隆皇帝批准甘肅重開捐監開始,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月,在三年的時間內,王亶望上報的捐糧多達六百多萬石,捐監生人數達十八萬餘名。而陝西省依照甘肅省之例開捐監,從乾隆四十年(1775)到四十五年(1780),五年時間才報捐監生九千六百餘名。王亶望所報捐糧數目和監生人數創下了多項紀錄,不但在甘肅省所未有,為歷史最高,就是在全國範圍內,也是首屈一指。我們只要看看清朝甘肅一省農業收入的情況,就知六百多萬石的捐糧數目是多麼驚人了。當時,甘肅全省在冊田地有二十三萬六千三百三十餘頃,可徵田賦銀二十八萬餘兩、糧五十二萬餘石,銀糧算不過徵糧八九十萬石,因而這收捐得來的六百多萬石的“監糧”,是甘肅省全年賦税的七到八倍。

正因為甘肅收捐“成就”驚人,乾隆皇帝大喜過望之下,砷敢王亶望不負所托,多次褒獎有加。只是,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所謂六百萬石捐糧,竟然完全是紙上之數,官倉中一粒米都沒有。當然,按照王亶望所報,這三年內,甘肅省年年發生了“特大旱災”,這六百萬石完全不存在的捐糧,也全部按照王亶望的請成為賑災糧食,在“勘災底冊”上發放給了“災民”。六百萬石糧食來無影,去無蹤,全部是紙上談兵,可謂天無縫。

除了冒賑沒六百萬石捐糧外,王亶望猶不知足,還想了許多方法來冒領國庫帑銀。他先是謊稱須用捐糧賑濟甘肅各地,還需要價銀(運費)四萬兩,以募集役夫運糧。當然,這價銀也毫無例外地落入了他個人的包。又借收捐糧太多,倉庫不夠,請在二十六個州縣添建新倉庫。户部為此批准用銀十六萬一千八百餘兩,也全部被甘肅官員分肥分掉。幾乎所有的甘肅官員都捲入了這場貪污大案,從上到下,無官不貪。

因為冒賑的關鍵環節完全憑王亶望一句話,甘肅各州縣地方官員為了多報受災分數,紛紛投其所好,向王亶望大行賄賂之事。僅皋蘭縣一縣,知縣程棟每年給王亶望二萬兩銀。有一年的冬天,王亶望趕蓋一處新居。為了讓王亶望儘早住去,程棟不顧天寒地凍,下令工匠趕修,竟然不惜成本地用熱和泥,為此耗費銀二萬兩。

王亶望除了對行賄者來者不拒外,還經常主向下級官員張:金縣知縣邱大英曾被索取銀一萬一千四百兩;平番知縣何汝楠被勒索銀一萬八千兩。對於那些事先不使銀子當“敲門磚”的官員,王亶望均不予接見。乾隆四十二年(1777)三月,鞏昌府知府潘時選到蘭州見王亶望未果,經“高人”指點迷津,奉上了一千兩銀子作為見面禮,這才見到了王亶望。當地人為此編了個順溜唱:“一千見面,兩千飯,三千箭。”意思是説,花上一千兩銀子,才能見到王亶望一面;花上兩千兩,王亶望大人或許會請他吃個飯;掏出三千兩銀子,那麼王大人就會賞臉一起個箭娛樂一下,表示關係更加密一層。

在收受賄賂的形式上,王亶望也花樣百出,要行賄官員一定要掩人耳目,於是金縣知縣邱大英將銀藏在食物中入布政使司,西寧縣知縣詹耀磷則將銀子裝在普通竹籃中。為了於向地方勒索財物,王亶望公然下令各州縣在蘭州設立一直為朝廷明令止的“坐省隨”,只要他有所需,立即命坐省隨通知各州縣,如此得到的財物多不勝數,就連王亶望本人來也承認自己得屬員銀兩財物甚多。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月,王亶望三年俸,升任浙江巡,離開甘肅時,隨帶走的財物需要數百頭騾子來馱,除了銀兩外,還有古董、皮張、溢付等,可以説是載而去。

[清朝制度,官員任職一定年限可酌情升調,稱為“俸”。京官以歷俸二年為俸。外官分俸或邊俸:地)俸五年俸;邊(邊區)俸三年俸。]

自王亶望上任甘肅布政使,立即着手策劃歷史上最大的一起貪污冒賑案,到三年王廷贊接任,這一省大小官員上下一心,集團貪污,出現了期腐而不敗的局面,實際上是與清朝的官員選拔機制息息相關。

清朝制度,每逢寅、巳、申、亥年行“大計”,即對所有地方官員的政績行評估,由此作為獎懲的基準。疽剃流程是:每一級地方官員均由其直接上級寫出評估報告,然給一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報告上附上各自的“考語”(評語),再轉呈總督或巡。總督或巡審核或批准、或修正評估意見,再上吏部。受到上司推薦的官員自然面臨褒獎、升職;而受到上司彈劾的官員則會立即吏部議處,面臨奪俸、降級、革職的處罰,甚至會被永不敍用;而既不被推薦又未被糾劾的則可以留任原職。這一官員選拔機制,即所謂的“伯樂制”。

面提過,清朝捐納制度盛行,導致仕途競爭烈,地方官員每上升一級更加困難。而在“伯樂制”下,官員不是民選出來的,官員的程不是掌在老百姓手中,而是掌在其上級手中。官員的提拔也沒有客觀標準,完全由頭上司的喜好決定,下級官員的命運完全掌在上司之手,想要獲得升遷或保住官位,就必須全博取上級的歡心。如此一來,下級向上級巴結、逢、獻禮、行賄也就成了必然的最佳之選。官員不想盡辦法貪污,就沒有財向上司行賄,不行賄也許就無法保住官職或者被降職。如此循環下來,每一級官員都是其上級的行賄者,又是其下級的受賄者。順治朝刑科右給事中任克溥(其人其事參見第一章《科場案》)曾經談到官場風氣時説:“官員的十分精神,只有三分辦政事,七分都用來逢上司。”可謂一針見血。在這種非民選的官員選拔制下,貪污腐敗本就無法清除,真正清廉的官員就必然是鳳毛麟角。

就拿王亶望本人來説,他本人是甘肅冒賑案的始作俑者和最大受賄者,又主管甘肅省內官員的升遷調,甘肅各地方官紛紛大拍馬,向其行賄,但他也還另有一重行賄者的份。朝中有人好做官,明此理的王亶望每年也要花巨資在朝中打點,重臣如於中等都曾收過他的賄賂。

再拿王亶望的繼任者王廷贊來説,他本來是一個清官,但在發現了甘肅官員大規模集貪污的問題,也被迫同流污。原因很簡單,他想保全官位或者將來得到升遷,就必須加入到這個貪污集中去,不這樣做的話,作為異己的他本無法在甘肅官場容,因為他的上級、同僚、下級會擔心他揭發此事,會想方設法地設計陷害他、剷除他。在一個集團作案、共謀貪污的泥潭中,他本不可能獨善其,搞不好連命都沒了。正因為王廷贊是個聰明人,看清了官場的本質,所以他才非常地識“時務”,在嚴峻的形,立即毫不遲疑地表,步王亶望的塵,加入了集冒賑貪污的行列。

到底,甘肅官員集貪污的源還是清朝的官員選拔機制。王亶望之能事,就在其人充分利用了這一官場規則,創造了一個共謀貪污的系,而且已經完全流程化了,有組織,成系統,像金字塔式的食物鏈,運行得高效而完美。整個甘肅官場中,所有的知情者都成了共犯,從中得利,相互庇護。如此貪腐的格局,沒有強大的外來量,是很難打破的。最有諷意義的是,這場清朝歷史上最大貪污案來敗的緣由,竟然就是王廷贊本人上書給乾隆皇帝的一奏摺。

叁、雨落石出

乾隆四十二年(1777)六月,王廷贊正式接任甘肅布政使,不但繼承了王亶望的那一,還於上任不久下令在原來多收的一兩雜費銀的基礎上又多收一兩銀子。當然,他新嘗做貪官的滋味,還遠不如王亶望老辣,多收了錢,表面若無其事,心中卻還是有所顧慮,生怕人們議論説閒話,暗地派信王隨出去打聽監生們的靜。

(10 / 25)
案藏殺機: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案藏殺機: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作者:吳蔚
類型:職場小説
完結:
時間:2017-09-09 12:53

大家正在讀
相關內容

本站所有小説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左優小説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繁體中文)

聯繫地址:mail

當前日期: